「亞洲·矽谷」是否應改為「全球.矽島」?
「亞洲矽谷」方案名列蔡政府五大創新產業之一,於9月8日行政院將名稱改為「亞洲・矽谷」,並匡列113億元預算後,卻未見詳細的計畫說明,為此,宜民於9月23日進行第九屆第二會期施政總質詢時,特別用一半的時間,針對計畫目標、計畫內容、地點選擇、預算編列與成效評估等部分,向行政院林院長與相關各部會首長進行質詢。
亞洲地區的韓國、印度、甚至香港等,均已提出建立本國矽谷的計畫,作為創新創業發展中心,兩大考慮要點為地點與人才,而放眼台灣,除了台北外,高雄也擁有中山大學、高醫大,高應大,高雄大,義守,樹德等公私立大學,南部科學園區、機場與港口等交通設施,開發條件絕不遜於原先規畫的桃園,行政院是否該重新規劃地點?特別是未來各式行動裝置盛行,連結健康雲、醫療雲,再結合後端醫療服務機構的營運模式,高雄醫學大學已經發展出成熟的遠距健康照顧計畫與實例運用,所以大型醫療機構的有無也是選擇地點的要項之一。
政府更該考慮的是整合台灣所有資源,建立一個連結全球的矽島,「亞洲・矽谷」該改為「全球・矽島」,全國就是一個矽谷,讓這樣的生態系能在各地發芽,生根,更不能忘記南台灣。
在113億預算方面,經濟部的77億有許多都是新瓶裝舊酒,以舊有計畫冠上「亞洲矽谷」名稱繼續執行,而科技部編列93億的創新旗艦計畫,除了24.8億用於「亞洲・矽谷」方案外,其餘68.3億要等九月底的彙整各部會計畫後,才有具體內容,無疑是先射箭再畫靶,容易淪為各部會的零用錢。
最後在計畫的考核方面,不該都是8年才能達成的長期目標,而是要制定一、二年內可達成的短期目標,是否可以承諾在一年內將法規建置完成? 政府財務拮据,實不該將百億經費用在如此空洞,華而不實的計畫中,應該要重新整體規劃,並且訂定每年可以評估的關鍵績效指標。